※第一节、风险管理
本节应重点把握:风险的概念和种类,全面风险管理的内含
一、银行风险的种类
银行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其资产和预期收益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例题1:判断题】从本质上看,银行就是经营管理风险的机构。(√)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又称为违约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
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包括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市场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四大类。
3.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可以分为由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所引发的四类风险。
4.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无法在不增加成本或资产价值不发生损失的条件下及时满足客户的流动性需求,从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
流动性风险包括资产流动性风险和负债流动性风险。
资产流动性风险是指资产到期不能如期足额收回,不能满足到期负债的偿还和新的合理贷款及其他融资需要,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负债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过去筹集的资金特别是存款资金由于内外因素的变化而发生不规则波动,受到冲击并引发相关损失的可能性。
5.国家风险
国家风险可分为政治风险、社会风险和经济风险三类。
国家风险有两个特点
6.声誉风险
7.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银行在日常经营活动或各类交易过程中,因为无法满足或违反相关的商业准则和法律要求(是前提条件),导致不能履行合同、发生争议诉讼或其他法律纠纷,从而可能给银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8.合规风险
9.战略风险
战略风险是指银行在追求短期商业目的和长期发展目标的系统化管理过程中,不适当的未来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可能威胁银行未来发展的潜在风险。
二、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
银行风险管理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
从总体上来看,银行风险管理至今经历了资产风险管理阶段、负债风险管理阶段、资产负债风险管理阶段和全面风险管理四个阶段。
在资产风险管理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负债风险管理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银行变被动负债为积极性的主动负债,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转向负债风险管理;在资产负债风险管理阶段:20世纪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固定汇率制度向浮动汇率制度转变,汇率波动不断加大。单一的资产风险管理模式稳健有余而进取不足,单一的负债风险管理模式进取有余而稳健不足,两者均不能保证银行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应运而生,它突出强调了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风险的协调管理,通过对资产与负债的结构和期限的共同调整、经营目标的互相代替以及资产分散实现总量平衡和风险控制。在全面风险管理阶段:20世纪80年代之后,银行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有了新的提升,人们对风险的认识更加深入,金融衍生品、金融工程学等一系列技术逐渐应用于银行的风险管理。随着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出台,国际银行业基本形成了相对完整的风险管理原则体系。
2004年6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出台,标志着现代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出现了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由以前单纯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转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并举,组织流程再造与技术手段创新并举的全面风险管理阶段。
三、全面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银行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银行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全面风险管理是一种以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为指导,以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为核心的新型管理模式,它已经成为国际化银行谋求发展和竞争优势的最重要方式。
四、风险管理流程
银行风险管理流程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和风险控制四个步骤。
其中:
风险监测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监测各种可量化的关键风险指标,以及不可量化的风险因素的变化和发展趋势,确保可以将风险在进一步加大之前识别出来;二是报告银行所有风险的定性、定量评估结果,以及所采取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措施的质量与效果。
风险控制是对经过识别和计量的风险采取分散、对冲、转移、规避和补偿等措施,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的过程。风险控制措施应当实现以下目标:风险管理战略和策略符合经营目标的要求:所采取的具体措施符合风险管理战略和策略的要求,并在成本/收益的基础上保持有效性;通过对风险诱因的分析,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完善风险管理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