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成人高考艺术概论章节复习及试题:第六章艺术接受
本文导航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A 3.D 4.C 5.A 6.D 7.A 8.A 9.A 10.C 11.A 12.C 13.A 14.B 15.C 16.B 17.C 18.C 19.C 20.A
二、填空题
1.艺术信息 受传者 传播主体 传播媒介
2.现场传播 展览性传播 大众传播
3.艺术作品(或艺术信息)
4.鉴赏艺术
5.审美感受
6.文体期待 意象期待 意蕴期待
7.共鸣 净化 领悟
8.社会历史
9.伦理
10.心理
三、简答题
1.(1)大众传播方式是一种间接传播方式,它是指传播主体凭借自己所掌握的机构和技术,通过报刊、书籍、广播、影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广告等媒介体,向分布广泛、个性迥异的众多受众传播艺术信息的方式。
(2)较之现场传播方式和展览性传播方式,大众传播方式主要表现出以下一些显著特点:艺术信息亩批量产生和不断复制,受传者是某些具有共同喜好和素养相近的个人,传播主体是具备多种功能的机构组织,传播媒介是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可控制的分发设备和分发系统、传播模式多种多样、传播范围广泛、传播活动程序化和制度化。
2.(1)在艺术鉴赏中,主体的主动参与使鉴赏活动完全以主体为轴心展开,使鉴赏结果打上强烈的个人印记,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性特征。
(2)艺术鉴赏的主体性集中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首先,有品味的艺术作品,往往以其新颖的形式,强烈的艺术冲击力和感染力、鲜明生动的意象和深刻丰富的内涵,来吸引鉴赏主体的审美注意,引起其情感上的激动,使之在精神上感到赏心悦目、轻松舒畅、自由逍遥快乐。从而获得对艺术作品审美娱乐属性的享用。
其次,鉴赏主体通过对艺术作品中典型形象和典型事件的品评、体味、于想象中再度体验艺术家曾经体验的生活,从中体悟到当时社会生活的本质与人的本质、从而升华出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形成自己对作品审美认识属性的认知。
第三,鉴赏主体总是根据自己的社会阅历、趣味标准、审美经验和审美理想去判断艺术作品的价值,因而对艺术作品文化价值的阐释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浓重的个人色彩。
后,受到作品中的生动形象、如画情境或深邃意境的刺激,鉴赏主体的情感异常活跃,思维机器被启动,记忆宝库中的生活阅历、艺术知识和审美经验、审美理想,通过想象和联想,被注入到艺术作品原有的形象、情境或意境中,使艺术形象更加生动、艺术情境更加丰富,艺术意境更加深邃,从而完成对艺术作品形象、情境或意境的再创造。
3.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借助特定的艺术语言和形式来构造自己的形象和情境,其构成关系完全遵循所属艺术种类的基本规律和形式美法则。鉴赏主体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认知,不仅要根据艺术规律来衡量艺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形式是否准确到位,而且要根据形式美法则来审视作品的语言构成、外观形式,尤其要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形象、情境乃至意象体系。这是对作品的一种理性把握,他需要鉴赏主体从部分到整体、再由整体回到部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而且,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感性的反映、再现、说明和评价,都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和规律的形象展示,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等理性因素。因此,鉴赏者对作品整体价值的探索与把握,不仅要从作品的形象、情境人手去探究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且要透过作品中的形象、情境的帷幕,去发掘作品中蕴涵的人生哲理、,生活本质和社会规律,追寻作品的社会历史价值、商品价值和文化价值。总之,对作品及其内蕴的把握与领悟,必须借助于主体的审美理解。
4.审美期待是指接受主体在鉴赏之前或鉴赏过程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它使接受者具有了期待视野,并希冀在鉴赏中得到满足。期待视野可分为文体期待、意象期待和意蕴期待。
(1)文体期待即指接受者由作品的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2)意象期待即指接受者由作品特定的意象或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3)意蕴期待即指接受者由于作品呈现的深层的审美意蕴、人生哲理和情感境界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5.艺术批评的标准主要由社会价值评判标准和艺术价值评判标准构成。所谓社会价值评判标准,就是指艺术批评家以特定社会结构中的艺术实践活动为其对社会作用效果的优劣与利弊的分析、判断、研究与界论艺术实践的尺度。所谓艺术价值评判标准,则是指艺术批评家以特定社会中的艺术实践活动本身的优劣与得失为分析、判断、研究和界论艺术实践发展的主、客观规律,拓展了艺术创造实践活动的范围,加大了艺术实践创造的力度,有效地促进了艺术的整体发展。
艺术批评作为重要的艺术活动,它不仅影响到人们对艺术作品的认识,也影响着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的发展,其主要功能如下:
(1)通过对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真实性、典型性、完整性、独特性和美感性的解析来阐释作品蕴含着的思想情感,从而获得对作品审美价值的整体评价和准确判断。
(2)通过对作品形象的全方位解析,找出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成功奥秘或败笔症结,这些批评信息反馈给艺术家,不仅有益于他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而且可促使他在以后的创作活动中更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新的作品。
(3)通过对作品真伪的明辨、是非的判定、优劣的品评以及对各类艺术现象的鲜明态度和理性分析,来引导艺术接受者的鉴赏活动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论述题
1.基本过程:
(1)直觉与感知。艺术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审美感知是指人们在注意审美对象形式特点的同时,也已开始关注审美对象的意义。鉴赏活动往往是在直觉与感知的心理基础上开始的,它将使鉴赏者完成对作品形式美的注意和对其意义的直观感受。
(2)体验与想象。在鉴赏过程中,主体以自身审美经验为基础,潜入作品规定情境之中进行审美体验,不断推进与作品中情感的交流与融合;同时由于审美想象和联想的展开,鉴赏者可以与作品或艺术家进行对话,洞察其深层意蕴,并使审美愉悦逐渐生成。
(3)理解与创造。理解既包括对于作品的形象、情境、形式、语言的审美认知,也包括对于作品整体价值的追寻。艺术鉴赏的目标是接受者再创造的完成。鉴赏者对于作品中形象、情境、典型和意境的补充、完善与变异,正是再创造的结晶。
审美效应:
(1)共鸣。共鸣是指在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不同时代、阶级、民族的鉴赏者,在鉴赏同一部艺术作品时可能会产生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受,也可以称作共鸣。
(2)净化。净化是指接受者通过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共鸣的产生,使情感得到陶冶、精神得到调节、人格得到提升的状态。
(3)领悟。领悟是指接受者在鉴赏艺术作品时,对于世界奥秘的洞悉、人生真谛的彻悟以及精神境界的升华,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效应。
我们面对毕加索的杰作《格尔尼卡》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色彩、线条以及包围着它们的画框。这幅画仅用了浅灰和白两种颜色,也许就在眼中,人们就通过杂乱无序的构图,直觉地感知到这幅画表现的痛苦与绝望。在进一步的欣赏中,我们可以看到画的右边的那个大张嘴巴、发出惊恐尖叫并且伸出双臂的人,画中央躺着受伤的马和马蹄下方的士兵,画的左边,一头公牛奔向一个怀抱死去的孩子绝望地仰天大叫的妇女。从右到左欣赏的过程伴随着体验与想象。我们从左边的高举的双臂想象与体验他的遭遇与极度的惊恐,从左边妇女的朝向天空扭曲变形的嘴形与面孔体验到她的绝望与无助。体验使我们更深入地接近作品,洞察其深层意蕴,并使审美愉悦逐渐形成。后,我们通过对作品时代背景及毕加索立体主义的创作技巧的了解,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理解与把握,对看似凌乱的画面的调整与组合,对它表现的形象、意境的完善、补充,体现其深刻的象征意义。
但是所谓的鉴赏过程的三个阶段并不是清晰地三段式前进,而是各个阶段、各种心理因素复合地起作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直觉中蕴含着理解与创造,理解与创造也往往是直觉的结果。
2.艺术批评具有二重性的特点,即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1)艺术批评具有科学性。艺术批评家需要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哲学、美学和艺术学理论,对艺术作品和艺术进行分析与研究,并且作出判断与评价,为人们提供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的知识。由于艺术批评是一种偏重于理性分析的科学活动,它同艺术鉴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来讲,艺术鉴赏偏重于感性,艺术批评则偏重于理性;艺术鉴赏更多带有个人主观性的特点,艺术批评则需要符合客观规律性。因此,“鉴赏可以不含有批评的意味,但批评却必然是经历过鉴赏这个阶段。一个艺术爱好者,绝不应该止于鉴赏,应该做进一步的批评,因为只有批评,才能认识艺术的真面目,才能对于艺术有正确的批评。”艺术批评的这种科学性特点,使得它必然要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学科中吸取观点、理论和方法,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化的趋势。尤其是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艺术批评从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许多学科中吸取了不少研究成果,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批评方法和流派。其中影响较大的包括心理批评、原型批评、英国新批评学派、社会批评、语义学派、结构主义、现象学批评、分解主义、阐释学等等。形形色色的批评方法与流派,使艺术批评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艺术批评又应当具有艺术性。艺术批评作为一门特殊的科学,与其他的科学不同,它既需要冷静的头脑,也需要强烈的感情,既离不开理性的分析,更离不开艺术的感受。艺术批评必须以艺术鉴赏中的具体感受为出发点,因而的批评家往往具有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情感体验,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作品的成败得失。尤其是艺术批评文章也应当具有艺术的感染力,才能真正打动读者,说服读者,真正发挥批评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批评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艺体裁。的艺术批评文章不仅应当逻辑清晰、论证严谨,而且应当文字优美、生动感人,给人们一种特殊的美感享受。事实上,不少的艺术批评文章,本身就是一篇的散文,如西晋陆机的《文赋》就是一篇用赋体形式写成的文论,其中的“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等名句,流传千古,至今不衰。鲁迅为柔石、殷夫的作品所写的序文,都是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散文,给人以美的感受。
艺术批评的二重性特点,决定了艺术批评既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又具有客观的共同标准。因此,艺术批评的标准应当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思想性是指艺术作品具有的思想意义和所达到的思想水平,它是艺术作品内在的灵魂。艺术性是指艺术作品在艺术构思、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特别是从整体上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具有独创的艺术风格。当然,凡是的艺术作品,总是达到了思想与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艺术批评也应当从这种统一的角度去评价艺术作品。
艺术批评作为艺术鉴赏的深化和发展,在艺术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选择题
1.A 2.A 3.D 4.C 5.A 6.D 7.A 8.A 9.A 10.C 11.A 12.C 13.A 14.B 15.C 16.B 17.C 18.C 19.C 20.A
二、填空题
1.艺术信息 受传者 传播主体 传播媒介
2.现场传播 展览性传播 大众传播
3.艺术作品(或艺术信息)
4.鉴赏艺术
5.审美感受
6.文体期待 意象期待 意蕴期待
7.共鸣 净化 领悟
8.社会历史
9.伦理
10.心理
三、简答题
1.(1)大众传播方式是一种间接传播方式,它是指传播主体凭借自己所掌握的机构和技术,通过报刊、书籍、广播、影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广告等媒介体,向分布广泛、个性迥异的众多受众传播艺术信息的方式。
(2)较之现场传播方式和展览性传播方式,大众传播方式主要表现出以下一些显著特点:艺术信息亩批量产生和不断复制,受传者是某些具有共同喜好和素养相近的个人,传播主体是具备多种功能的机构组织,传播媒介是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可控制的分发设备和分发系统、传播模式多种多样、传播范围广泛、传播活动程序化和制度化。
2.(1)在艺术鉴赏中,主体的主动参与使鉴赏活动完全以主体为轴心展开,使鉴赏结果打上强烈的个人印记,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性特征。
(2)艺术鉴赏的主体性集中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首先,有品味的艺术作品,往往以其新颖的形式,强烈的艺术冲击力和感染力、鲜明生动的意象和深刻丰富的内涵,来吸引鉴赏主体的审美注意,引起其情感上的激动,使之在精神上感到赏心悦目、轻松舒畅、自由逍遥快乐。从而获得对艺术作品审美娱乐属性的享用。
其次,鉴赏主体通过对艺术作品中典型形象和典型事件的品评、体味、于想象中再度体验艺术家曾经体验的生活,从中体悟到当时社会生活的本质与人的本质、从而升华出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形成自己对作品审美认识属性的认知。
第三,鉴赏主体总是根据自己的社会阅历、趣味标准、审美经验和审美理想去判断艺术作品的价值,因而对艺术作品文化价值的阐释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浓重的个人色彩。
后,受到作品中的生动形象、如画情境或深邃意境的刺激,鉴赏主体的情感异常活跃,思维机器被启动,记忆宝库中的生活阅历、艺术知识和审美经验、审美理想,通过想象和联想,被注入到艺术作品原有的形象、情境或意境中,使艺术形象更加生动、艺术情境更加丰富,艺术意境更加深邃,从而完成对艺术作品形象、情境或意境的再创造。
3.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借助特定的艺术语言和形式来构造自己的形象和情境,其构成关系完全遵循所属艺术种类的基本规律和形式美法则。鉴赏主体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认知,不仅要根据艺术规律来衡量艺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形式是否准确到位,而且要根据形式美法则来审视作品的语言构成、外观形式,尤其要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形象、情境乃至意象体系。这是对作品的一种理性把握,他需要鉴赏主体从部分到整体、再由整体回到部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而且,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感性的反映、再现、说明和评价,都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和规律的形象展示,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等理性因素。因此,鉴赏者对作品整体价值的探索与把握,不仅要从作品的形象、情境人手去探究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且要透过作品中的形象、情境的帷幕,去发掘作品中蕴涵的人生哲理、,生活本质和社会规律,追寻作品的社会历史价值、商品价值和文化价值。总之,对作品及其内蕴的把握与领悟,必须借助于主体的审美理解。
4.审美期待是指接受主体在鉴赏之前或鉴赏过程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它使接受者具有了期待视野,并希冀在鉴赏中得到满足。期待视野可分为文体期待、意象期待和意蕴期待。
(1)文体期待即指接受者由作品的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2)意象期待即指接受者由作品特定的意象或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3)意蕴期待即指接受者由于作品呈现的深层的审美意蕴、人生哲理和情感境界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5.艺术批评的标准主要由社会价值评判标准和艺术价值评判标准构成。所谓社会价值评判标准,就是指艺术批评家以特定社会结构中的艺术实践活动为其对社会作用效果的优劣与利弊的分析、判断、研究与界论艺术实践的尺度。所谓艺术价值评判标准,则是指艺术批评家以特定社会中的艺术实践活动本身的优劣与得失为分析、判断、研究和界论艺术实践发展的主、客观规律,拓展了艺术创造实践活动的范围,加大了艺术实践创造的力度,有效地促进了艺术的整体发展。
艺术批评作为重要的艺术活动,它不仅影响到人们对艺术作品的认识,也影响着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的发展,其主要功能如下:
(1)通过对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真实性、典型性、完整性、独特性和美感性的解析来阐释作品蕴含着的思想情感,从而获得对作品审美价值的整体评价和准确判断。
(2)通过对作品形象的全方位解析,找出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成功奥秘或败笔症结,这些批评信息反馈给艺术家,不仅有益于他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而且可促使他在以后的创作活动中更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新的作品。
(3)通过对作品真伪的明辨、是非的判定、优劣的品评以及对各类艺术现象的鲜明态度和理性分析,来引导艺术接受者的鉴赏活动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论述题
1.基本过程:
(1)直觉与感知。艺术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审美感知是指人们在注意审美对象形式特点的同时,也已开始关注审美对象的意义。鉴赏活动往往是在直觉与感知的心理基础上开始的,它将使鉴赏者完成对作品形式美的注意和对其意义的直观感受。
(2)体验与想象。在鉴赏过程中,主体以自身审美经验为基础,潜入作品规定情境之中进行审美体验,不断推进与作品中情感的交流与融合;同时由于审美想象和联想的展开,鉴赏者可以与作品或艺术家进行对话,洞察其深层意蕴,并使审美愉悦逐渐生成。
(3)理解与创造。理解既包括对于作品的形象、情境、形式、语言的审美认知,也包括对于作品整体价值的追寻。艺术鉴赏的目标是接受者再创造的完成。鉴赏者对于作品中形象、情境、典型和意境的补充、完善与变异,正是再创造的结晶。
审美效应:
(1)共鸣。共鸣是指在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不同时代、阶级、民族的鉴赏者,在鉴赏同一部艺术作品时可能会产生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受,也可以称作共鸣。
(2)净化。净化是指接受者通过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共鸣的产生,使情感得到陶冶、精神得到调节、人格得到提升的状态。
(3)领悟。领悟是指接受者在鉴赏艺术作品时,对于世界奥秘的洞悉、人生真谛的彻悟以及精神境界的升华,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效应。
我们面对毕加索的杰作《格尔尼卡》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色彩、线条以及包围着它们的画框。这幅画仅用了浅灰和白两种颜色,也许就在眼中,人们就通过杂乱无序的构图,直觉地感知到这幅画表现的痛苦与绝望。在进一步的欣赏中,我们可以看到画的右边的那个大张嘴巴、发出惊恐尖叫并且伸出双臂的人,画中央躺着受伤的马和马蹄下方的士兵,画的左边,一头公牛奔向一个怀抱死去的孩子绝望地仰天大叫的妇女。从右到左欣赏的过程伴随着体验与想象。我们从左边的高举的双臂想象与体验他的遭遇与极度的惊恐,从左边妇女的朝向天空扭曲变形的嘴形与面孔体验到她的绝望与无助。体验使我们更深入地接近作品,洞察其深层意蕴,并使审美愉悦逐渐形成。后,我们通过对作品时代背景及毕加索立体主义的创作技巧的了解,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理解与把握,对看似凌乱的画面的调整与组合,对它表现的形象、意境的完善、补充,体现其深刻的象征意义。
但是所谓的鉴赏过程的三个阶段并不是清晰地三段式前进,而是各个阶段、各种心理因素复合地起作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直觉中蕴含着理解与创造,理解与创造也往往是直觉的结果。
2.艺术批评具有二重性的特点,即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1)艺术批评具有科学性。艺术批评家需要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哲学、美学和艺术学理论,对艺术作品和艺术进行分析与研究,并且作出判断与评价,为人们提供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的知识。由于艺术批评是一种偏重于理性分析的科学活动,它同艺术鉴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来讲,艺术鉴赏偏重于感性,艺术批评则偏重于理性;艺术鉴赏更多带有个人主观性的特点,艺术批评则需要符合客观规律性。因此,“鉴赏可以不含有批评的意味,但批评却必然是经历过鉴赏这个阶段。一个艺术爱好者,绝不应该止于鉴赏,应该做进一步的批评,因为只有批评,才能认识艺术的真面目,才能对于艺术有正确的批评。”艺术批评的这种科学性特点,使得它必然要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学科中吸取观点、理论和方法,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化的趋势。尤其是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艺术批评从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许多学科中吸取了不少研究成果,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批评方法和流派。其中影响较大的包括心理批评、原型批评、英国新批评学派、社会批评、语义学派、结构主义、现象学批评、分解主义、阐释学等等。形形色色的批评方法与流派,使艺术批评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艺术批评又应当具有艺术性。艺术批评作为一门特殊的科学,与其他的科学不同,它既需要冷静的头脑,也需要强烈的感情,既离不开理性的分析,更离不开艺术的感受。艺术批评必须以艺术鉴赏中的具体感受为出发点,因而的批评家往往具有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情感体验,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作品的成败得失。尤其是艺术批评文章也应当具有艺术的感染力,才能真正打动读者,说服读者,真正发挥批评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批评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艺体裁。的艺术批评文章不仅应当逻辑清晰、论证严谨,而且应当文字优美、生动感人,给人们一种特殊的美感享受。事实上,不少的艺术批评文章,本身就是一篇的散文,如西晋陆机的《文赋》就是一篇用赋体形式写成的文论,其中的“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等名句,流传千古,至今不衰。鲁迅为柔石、殷夫的作品所写的序文,都是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散文,给人以美的感受。
艺术批评的二重性特点,决定了艺术批评既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又具有客观的共同标准。因此,艺术批评的标准应当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思想性是指艺术作品具有的思想意义和所达到的思想水平,它是艺术作品内在的灵魂。艺术性是指艺术作品在艺术构思、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特别是从整体上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具有独创的艺术风格。当然,凡是的艺术作品,总是达到了思想与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艺术批评也应当从这种统一的角度去评价艺术作品。
艺术批评作为艺术鉴赏的深化和发展,在艺术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