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简答题
1.答:(1)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2分)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2分)
(3)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1分)
2.答: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2分)
研究者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个:
(1)流畅性(1分)
流畅性是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该特征代表心智灵活,思路通达的程度。对同一问题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即表示他的流畅性越高。
(2)变通性(1分)
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 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所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
(3)独创性(1分)
独创性是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对同一问题所提意见愈新奇独特者,其独创性越高。
3.答:(1)及时复习。(2分)
(2)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1分)
(3)复习形式多样化。(1分)
(4)画线。(1分)
4.答:(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1分)
(2)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1分)
(3)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1分)
(4)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1分)
(5)让学生学习性卫生的知识。(0.5分)
(6)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0.5分)
五、论述题
1.答: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8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5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
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和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或解决的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3分)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2分)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4岁)(2分)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儿童初步尝试处理事情。
(3)主动感对内疚感(4—6岁)(2分)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儿童喜欢尝试探索环境,承担并学习掌握新的任务。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2分)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此时期,绝大多数儿童已进入学校,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社会任务。
(5)自我同一性角色混乱(12~20岁)(2分)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埃里克森的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如对学龄初期儿童,应鼓励其想象与创造,对儿童的建议表示赞赏并耐心回答其问题,以发展其主动的人格。教师应给进入学校的儿童创设一种良好的课 堂气氛,使儿童理解失败也是学习过程中必然存在的现象,教育学生学会如何理解与帮助
他人。(2分)
2.答:(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5分)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认知功能和情感功能的充分发挥,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给学生一定的权利和机会,让有创造性的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干自己想干的事,为创造性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应使考试真正成为选拔有能力、有创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4分)
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3分)
①发散思维训练。
②推测与假设训练。
③自我设计训练。
④头脑风暴训练。
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最新试题:
历年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