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论述题
1.(1)儿童身心发展的协调统一性。儿童身心发展的统一性要求工作必须注意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开展和谐的全面的教育。(2)儿童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儿童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要求教育者必须循序渐进地开展教育工作,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开展教育工作。(3)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顺序和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及速度大体相同但又是可变的,它表现在同一年龄的儿童,其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同时又是可为的,另外,教育还应该重视儿童身心迅速、健康地发展。(4)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育者必须了解成熟期,抓住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以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地发展。(5)发展内容和程度的差异性。儿童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规律,要求教育者必须实际观察学生,了解其身心方面不同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倾向,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工作。
2.(1)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影响是广泛的,但常常是偶然的、片断的、分散的。它没有既定的目标,也不能按着一定的方向持续、系统地产生影响。(2)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影响是自发的、盲目的,既有有利的积极的影响,也有不利的消极的增强。(3)随着儿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增强,其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常常是积极的、能动的过程。
3.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个体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个体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两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的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①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②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上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③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的,在一段时期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发展由量变到质变,从而发展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阶段。④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机体各部分存在着互补的可能,为人在自身某方面缺失的情况下依然能与环境协调,从而为能继续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条件。⑤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2)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把握。①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和期望有体质、思想道德、知识能力等方面,并提出一系列规范。根据这些要求,针对不同年龄、不同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而作出相应的变化,并有意识地以教育目的和目标的形式去规范学校的其他工作,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促使学生达到规范的目的。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在实施教育上目标明确、时间相对集中、有专人指导并进行专门组织的教育活动,此外,教育使个体处在一定的学习群体中,个体之间发展水平有差异,这也有助于个体的发展。③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此外,教育提高了人的需求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这对人的发展来说,更具有长远的意义。④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在开发特殊才能方面,教育内容的多面性和同一学生集体中学生间表现的才能的差异性,有助于个体特殊才能的表现与发现。在个性发展方面,有助于他们发现学生个性独特性的价值,并且尊重和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同时,学生在群体中的生活也有助于个体从其他人的身上吸取闪光点,丰富自己的个性。
4.这是行为主义者们的观点,代表人物是华生,他主张环境决定论。
(1)在华生的眼中,儿童生活的环境,就像一个模具,儿童个体的发展,完全取决于这个模具的形状。而这一模具的形状,则取决于提供给儿童的、完全可被控制的学习与训练的内容。环境决定论否定人的生物遗传素质在儿童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确信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是其后天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影响在起决定的作用,因而环境决定论又被称为养育论。
(2)环境决定论关注儿童生长的环境条件、后天教养内容和教育方法在儿童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作用。就这一点而言,应该承认,与遗传决定论相比较,它发现了对儿童发展影响力更大的一项变量。因此,环境决定论对儿童教育实践的影响也远远大于遗传决定论。在某些时候,环境决定论甚至成了教育对儿童发展进行影响与控制的唯一合理、合法性的依据。
(3)环境决定论的盛行直接导致了传统教育实践具有重视教育权威、书本知识和学校纪律等特点。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控制儿童学习活动的环境、内容和方式来达到控制儿童发展的目的。“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等谚语在我国广为流传,就是环境决定论对人的教育方式选择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
环境决定论在肯定了儿童发展的可塑性的同时,也将儿童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地位牢牢地固定在失去自主性地被塑造地位上。
5.(1)小学生的观察常注意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新鲜的东西,而忽略主要的东西。低年级学生还缺乏观察兴趣和系统性;(2)小学生的记忆以形象记忆为主,逻辑记忆较为薄弱;(3)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不断发展,但无意注意仍起着作用,注意的稳定性较差;(4)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5)小学生情感的倾向性、深度、稳定性及效能各方面产生了变化,但道德感较模糊;(6)自我意识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水平还很低。
6.小学教育的具体任务是:(1)根据童年期儿童的生理发展水平,引导他们进行系统学习,但不应过度疲劳和过度紧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2)培养小学生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观察,引导儿童从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不断向学生提出要求并及时提示,使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得到发展。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3)培养小学生初步的分辨是非的能力,逐步发展儿童对道德的理解能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待社会和人生问题。
7.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学校教育及个体主观能动性。
(1)遗传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对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②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③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
(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③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
(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有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学校在影响人的发展上具有独特的功能,具体体现在: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③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然而,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特殊功能的发挥,不是没有条件的。教育既不能超越它所依存的社会条件,也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年龄阶段去任意地决定人的发展。它要求学校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并且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影响。
(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从过程结构的角度看,包括活动主体的需要与动机、指向的客体对象,活动的目的、内容、手段与工具,行为程序、结果及调控机制等基本要素。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每一层次的活动对个体身心的发展都具有特殊的和整体性的影响。
总之,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它们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构成了人持续发展的动力。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