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打“√”或 “×”。每小题1分,共20分)
1.在教育史上,赫尔巴特是第一个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教育家。 ( )
2.科学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在我国古代就出现了。 ( )
3.学习与表现(performance)之间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 )
4.六年级儿童在学习圆的概念时,学会用圆规画圆,这是智力技能学习。 ( )
5.认知学习观的共同特点是强调学习的内部机制或内部过程。 ( )
6.可以把图式看成概念,因为它们都反映事物的共同属性。 ( )
7.加涅的高级规则学习与问题解决不是同质概念。( )
8.一般来说,例一规法优于规一例法教学,所以课堂上应尽量避龟规一例法教学。 ( )
9.广义地说,桑代克的迷箱实验中的猫学会了逃出迷箱,则猫解决了问题。 ( )
10.对同一个问题若两个学生都有相同的背景知识和智商水平,则我们可以推论,他们两人会以相同的速度解决这一问题。 ( )
11.心理学家假定,通过练习,人脑可以贮存完成复杂技能的程序并向肌肉发出一系列执行动作的指令,这一假设可以解释熟练操作的自动化。 ( )
1 2.在乒乓球比赛中,运动员在发球的同时发出跺脚声,其作用是增加发球的力量。( )
13.初入学儿童在习字时运用书空形式帮助记亿字形,这是一种很好的心理练习形式。( )
14.要改变一个人的态度,充分必要条件是促使他陷入认知失调。 ( )
15.皮亚杰和柯尔伯格两人在道德判断研究上的主要差异在于前者提出的发展年龄阶段先于后者的阶段。 ( )
16.记忆中的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不是学习中的迁移现象。 ( )
17.在语文课上,学生学习一篇新课文前,教师介绍课文的作者生平和写作时代背景,实际上,这样的介绍材料便是奥苏伯尔所说的“组织者”。 ( )
18.小学生和中学生都要学习平面几何中的许多相同概念,但学习的要求和教学的方式显著不同,这是由儿童的IQ显著不同决定的。 ( )
19.发展智力与掌握知识、技能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 )
20.对同辈文化的遵从会使青年一代拒绝接受成人社会的价值观念,从而促成两代人之间的代沟。 ( )
四、情景题(每道情景题后有4个问题,在每个问题给出的备选答案中,有至少一个或若干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情景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一)
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曾有人设计“拾柴火”的自然实验,实验对象是保育院的 40个学生。实验是在冬天晚上进行的。实验者把湿柴放在附近的棚子里,而把干柴放 在较远的山沟里,要求学生必须在晚上去拾柴生火取暖,自己则隐蔽在一旁观察孩子们 的动静。冬天的黑夜是寒冷而可怕的,结果发现有的孩子是兴高采烈地到山沟里去了; 有的则边走边发出怨言;有的不敢走远,只是到附近的棚子里去取湿柴。后来实验者对他 们讲了有关勇敢者的故事,于是到山沟里取柴的人渐渐多了。经过几个月的教育和观察, 发现有20个孩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此了解到孩子们的性格差异,有的勇敢主动,有 的畏缩图方便;有的动摇,有的则是胆怯。而他们的性格是可以通过教育改变的。
1.该案例运用了教育心理学的什么研究方法?( )
A.现场实验法
B.调查法
C.教育经验总结法
D.个案法
2.教育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
A.客观性原则
B.教育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实践性原则
3.荣格将人的性格分成( )。
A.独立型
B.内向
C.顺从型
D.外向
4.在教育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
A.重视早期性格习惯的培养
B.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
C.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D.鼓励学生自我教育
(二)
在伊索寓言中有个《狐狸与葡萄》的故事,说的是一只狐狸很想得到已经熟透了的 葡萄,于是它跳起来去够,结果不够高,于是又跳起来,再跳起来……想吃葡萄而又跳 得不够高,这也算是一种“挫折”或“心理压力”了。此时此刻那狐狸该怎么办呢?若 是一个劲地跳下去,就是累死也还是跳不到能够着葡萄的高度。于是,那狐狸说:“反 正这葡萄是酸的。”言外之意是反正那葡萄也不能吃,即使跳得够高,摘到了葡萄也还 是“不能吃”,这样,狐狸也就“心安理得”地走开,去寻找其他好吃的食物去了。
1. 案例中反映的心理防御机制是( )。
A.否认
B.退行
C.合理化
D.升华
2.维果斯基认为,当学生够不到“葡萄”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 )教学。
A.先行组织者
B. 二支架式
C.范例式
D.自主探究
3.在教育教学中,有些同学因为一次成绩不理想就放弃学习,这说明他的意志缺乏 ( )。
A.自觉性
B.果断性
C.坚持性
D.自制性
4.教师应该如何增强挫折承受力?( )
A.教会学生正确对待挫折
B.让学生学会总结经验教训
C.调节抱负水平
D.改善挫折情境
您还可以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