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中学模拟试题>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章节习题强化练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来源:233网校 2016年2月1日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教育的继承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教育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教育传统”一词就体现了教育的继承性。

  2.C【解析】略。

  3.A【解析】非形式化教育和形式化教育的分类依据是教育的形式化程度。

  4.C【解析】“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二者都否定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5.B【解析】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一种社会现象。

  6.C【解析】教育媒介是指建构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起桥梁(即中介)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7.A【解析】我国古代朱熹是神话起源说的代表人物。该学说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8.C【解析】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即用来描述“教育能够干什么”。

  9.D【解析】“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

  10.A【解析】A项不属于教育劳动起源说的观点。

  11.D【解析】布鲁纳、赞科夫、瓦·根舍因等人提出的教学理论,充实了教育学的内容,提高了教育学的科学化水平,被视为现代教学理论的三大流派。

  12.A【解析】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原始社会的教育还具有原始性,教育内容简单,主要是传递生产经验。

  13.B【解析】生物起源说的提出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

  14.B【解析】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15.C【解析】教育的民主化要求让所有人接受同样的教育,这就意味着对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学习者予以特别照顾,从而否定了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

  16.A【解析】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

  17.C【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教育教学原则。

  18.B【解析】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幼猴学跳跃是动物的活动,所以不属于教育现象。

  19.A【解析】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因素。

  20.C【解析】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21.B【解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而改变,从口耳相传,到面对面交流,再到多媒体和互联网支持的教学。

  22.C【解析】“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孟子是将“教”和“育”连起来使用的第一人。

  23.B【解析】教育的负向功能是指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题干阐述的是标准化的教学对学生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体现了教育的负向功能。

  24.A【解析】教育的终身化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25.A【解析】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阐述了他的和谐教育思想,他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26.A【解析】这段著名的言论出自洛克,他反对天赋观念,提出了“白板说”;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绅士,而这种培养只能通过家庭教育,由此提出了“绅士教育论”;他的代表作是《教育漫话》。《爱弥儿》是卢梭的代表作。因此,B、C、D项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27.C【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古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特点。

  28.D【解析】古代埃及开设有职官学校和文士学校,强调“以僧为师”和“以吏为师”。

  29.C【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30.A【解析】古代雅典在西方最早形成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

  31.C【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科学性。

  32.C【解析】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不同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这体现了教育的历史性。

  33.C【解析】古代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比较严厉,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军人和武士。

  34.A【解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反映了封建社会里读书人的地位高,体现了等级性。

  35.A【解析】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36.B【解析】题干中的这段话出自卢梭。

  37.B【解析】阶级性不是教育的永恒属性,原始社会的教育无阶级性,教育的永恒属性是教育的社会性。

  38.C【解析】道统性是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是指天道、神道、人道往往合而为一,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唯一被认可的思想。

  39.C【解析】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与文化教育不能画等号;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主要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40.B【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冲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使教育对象由贵族扩大到平民。

  41.D【解析】略。

  42.B【解析】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43.B【解析】实验教育学重视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的关系,重视实验,并强调从实验的结果中寻找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44.A【解析】赫尔巴特首次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科学,并认为应该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他的贡献在于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45.C【解析】《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由此可知,针对学生学习“过少、过急、过难、过易”的问题,就需要通过长善救失的教育原则进行解决。

  46.B【解析】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其教育思想反映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的代表作;《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代表作;《大教学论》是夸美纽斯的代表作。

  47.D【解析】孟子持“性善论”,这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与孟子相反,荀子提出了“性恶论”,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

  48.D【解析】教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

  49.A【解析】孔子在论述教育的社会功能时,提出了“庶一富一教”的思想。

  50.B【解析】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阐述了其和谐教育思想,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51.C【解析】《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

  52.D【解析】教育的世俗化是指教育从宗教中分离出来。题干的描述反映了教育的世俗化。

  53.A【解析】略。

  54.A【解析】苏格拉底是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著名的教育家。

  55.B【解析】《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论演说家的培养》)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56.D【解析】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57.B【解析】教育有助于帮助人们树立新的社会价值观和婚育观,有助于提高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与意识,从而减少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

  58.B【解析】“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意思是:建设国家、管理公众事务,要把教育摆在一个最先发展的位置;“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意思是:君子要使民众形成好的习俗,一定要从教育入手。这两句话都是说明教育对政治的重要作用。

  59.A【解析】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的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和一切社会关系的变化,是促进教育发展的根本因素。

  60.A【解析】教育的性质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的性质也不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方法、效益、规模并不能起决定作用。

  61.B【解析】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主要包括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等。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规章制度等。因此,B项不正确。

  62.D【解析】学校文化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或观念文化三部分。其中,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

  63.A【解析】唐朝的“六学二馆”在入学方面针对不同阶级的人群有不同的规定,这很鲜明地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受教育权的影响。

  64.B【解析】教育可以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65.A【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文化对确立教育目的的影响。

  66.D【解析】教育可以将人类掌握的科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使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67.B【解析】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68.B【解析】主观能动性是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根据。

  69.C【解析】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70.C【解析】根据题干的描述可知,董仲舒的观点夸大了遗传的作用,属于遗传决定论。

  71.D【解析】题干的描述说明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不同的作用,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的实现是有一定条件的。

  72.B【解析】人才成长中的逆境定律充分说明,人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积极主动的实践过程。

  73.C【解析】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教育要因材施教。

  74.B【解析】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万物皆备于我心”,人的本性就有侧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他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

  75.C【解析】辐和论,也称为二因素论。这种观点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且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且不能相互替代。

  76.A【解析】遗传因素在人的一生中的作用,总体上是呈递减趋势的,它不决定人身心发展的现实性。

  77.D【解析】“狼孩”事件说明遗传素质仅仅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78.D【解析】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发展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教育能促进人的主体意识、个体特征的发展以及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D项属于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的主要体现。

  79.B【解析】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

  80.B【解析】题干的描述强调了个体身心的发展来自于内心,因此,是内发论的观点。

  81.C【解析1常见的心理内化形式包括道德内化、知识内化和智力内化。

  82.C【解析】略。

  83.A【解析】略。

  84.B【解析】“教育无用论”是一种抹杀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无能为力。

  85.A【解析】题干描述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86.D【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等)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文化背景等),即多种因素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87.D【解析】略。

  88.B【解析】遗传素质存在着个别差异,表现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感觉器官的结构和机能方面。这些差异是个性形成的生理基础,是人的个性差异的最初原因。

  89.C【解析】“教育万能论”的代表人物有德国的康德、美国的华生、法国的爱尔维修等;“教育无用论”的代表人物有古希腊学者柏拉图、中世纪的一些学者以及英国的高尔顿等。

  90.D【解析】从活动水平角度看,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91.A【解析】略。

  92.C【解析】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同时它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

  93.C【解析】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由此可见,教育目的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94.C【解析】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但是由于教育方针往往是一个国家教育工作总的要求,所以它还特别反映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要素。

  95.A【解析】略。

  96.B【解析】社会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

  97.D【解析】略。

  98.D【解析】教育目的的本质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

  99.D【解析】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A、B、C项表述不准确。

  100.C【解析】杜威持“教育无目的论”。“教育无目的论”并非主张真正教育无目的,而是认为无教育过程之外的“外在”目的。

  101.A【解析】我国的教育目的就较好地体现了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首先,我们培养的人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体现了对个人价值的尊重;其次,我们培养的人又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体现了社会对人的要求。

  102.C【解析】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它们处于两个层次,两者并不是等同的关系。

  103.C【解析】教育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当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后,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也要相应调整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104.B【解析】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105.A【解析】题干描述的是个人本位论者马利坦的观点。

  106.C【解析】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学校体育与学校其他活动最根本的区别。

  107.C【解析】个人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而不是为某个社会集团或阶级服务。

  108.A【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劳动技术教育的内涵。

  109.B【解析】教育目的的制定既要满足人的发展需求,又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

  110.D【解析】略。

  111.B【解析】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智育则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了认识基础。

  112.D【解析】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的基本点主要表现在:(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坚持全面发展。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培养独立个性。(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5)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D项的说法是错误的。

  113.C【解析】C项是夸美纽斯的观点,是神学教育目的论的观点。

  114.C【解析】壬戌学制在高中增加职业科,大中学校课程采用学分制、选科制,考虑到了青少年的不同需要和个性发展,体现了“五四”以来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它是最早兼顾升学和就业双重需要的学制。

  115.D【解析】“壬戌学制”是采用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116.D【解析】1922年,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

  117.C【解析】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118.B【解析】“壬寅学制”是我国近代颁布的第一个全国性的学制系统,但没有实施。“癸卯学制”是我国近代颁布并实施的第一个学制系统。

  119.D【解析】“壬子癸丑学制”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120.A【解析】非制度化教育是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的。它指出了制度化教育的弊端,但又不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121.A【解析】“癸卯学制”明文规定教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122.C【解析】苏联型学制不属于欧洲双轨学制,因为它一开始并不分轨,而且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也有权进入对口的高等学校学习。苏联的学制是分支型学制,又称为中间型学制或“Y”型学制。

  123.D【解析】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是国民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124.D【解析】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双轨学制,二是单轨学制,三是分支型学制。

  125.D【解析】学校教育制度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学校的结构。

  126.D【解析】从层次结构上来看,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层次;从类别结构上来看,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可划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五个大类。

  127.A【解析】略。

  128.B【解析】1985年我国正式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地方承担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指出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取不同的学制形式来普及义务教育。

  129.A【解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130.A【解析】略。

  131.B【解析】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32.C【解析】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上的要求,明令废除在教育权方面的性别和职业限制,并在法律上体现了教育机会均等。

  133.A【解析】前制度化教育的教育实体具有以下特点:(1)教育主体确定;(2)教育的对象相对稳定;(3)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4)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5)由以上因素结合而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134.A【解析】在教育研究过程中,文献检索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它贯穿研究的全过程。

  135.C【解析】教育研究的原则有客观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和伦理原则。

  136.B【解析】确定所要研究的课题是进行教育研究活动的第一个步骤。

  137.C【解析】进行文献检索,就能吸取前人研究的经验教训,避免重复研究。

  138.D【解析】教育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改进教育现状,促进教育发展。目前所进行的新课程实验就是试图通过“新课程”这一因素的干预,达到改进教育教学的目的。

  139.D【解析】教育研究的基本性质:文化性、价值性和主体性。

  140.C【解析】教育研究报告撰写可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鉴吸收。

  141.B【解析】略。

  142.A【解析】根据观察时是否借助仪器设备可分为直接观察法与间接观察法。

  143.A【解析】略。

  144.D【解析】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大致分为循序渐进的四个环节,即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反思是最后一个环节。

  145.A【解析】教育观察研究是教育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146.A【解析】题干描述的是顺查法的概念。

  147.D【解析】教育研究同所有的科学研究一样,由三个要素组成,即客观事实、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

  148.C【解析】调查研究法依据调查的范围可分为综合调查和专题调查。

  149.D【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叙事研究法的内涵。

  150.B【解析】B项的描述是行动研究法的缺点。

  二、辨析题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有人类社会就有教育,但是教育学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的产物。1632年,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2.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即教育要为所有的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教育权利,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这意味着要对社会弱势群体学生给予特殊照顾;其次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指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最后是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等。概言之,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

  3.这种说法是正确的。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的表现:(1)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4.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而教育作为特殊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个体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因和动力。这些因素彼此关联、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5.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一般来说,生产力发达地区或良好的社会生活条件,可以加速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进程;相反,不良的社会生活条件,可以阻碍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进程。

  6.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教育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是影响人的发展的自觉的、可控的因素。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青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我们不能过分夸大教育的作用,否则就会陷入“教育万能论”的错误之中。

  7.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遵循的工作总方针,但它不能代替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即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教育目的是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对象提出的,两者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8.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制定的,和教师的教学有着一定的联系。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教育目的是最高层次的概念,教学目标要依据教育目的制定。教育目的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学目标日积月累地得以实现,才会实现教育目的。

  9.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只是美育的一部分。

  10.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教师进行教育研究具有的意义:(1)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提升教师自身素质;(4)完善和发展教育理论。因此,教师进行科研工作是必要的。

  三、简答题(答案要点)

  1.(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2.(1)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2)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3)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4)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5)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6)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3.(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4.(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5.(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6.(1)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2)控制人口数量,调整人口结构;(3)促进人口迁移。

  7.(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8.(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9.(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0.(1)就受教育者而言,教育目的对受教育者的成长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调控着年青一代的发展,保证受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要求健康地成长;

  (2)就教育者而言,教育目的为教育者组织和开展教育活动提供了指导,使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具有明确的方向;

  (3)就教育活动而言,教育目的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能保证教育活动的连贯性和科学性。

  11.(1)向学生系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为学生各方面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2)培养训练学生,使其形成基本技能;(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增强学生各个方面能力;(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12.(1)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和鉴赏美的知识与技能;(2)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他们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心灵美和行为美,使他们在生活中体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13.(I)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6)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7)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8)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14.(1)选择研究课题;(2)教育文献检索与综述;(3)制订研究计划;(4)教育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5)教育研究论文与报告的撰写。

  15.(1)观察研究法的优点:①可以在自然状态下获取教育事实数据;②不干扰观察对象的自然表现,可以获得客观、真实的数据;③可以对同一观察对象进行较长时间的跟踪研究。

  (2)观察研究法的不足:①取样小,教育观察研究法一般限于小样本的研究;②所获材料具有一定的表面性;③观察缺乏控制,不能说明所观察到现象的因果关系。

  16.(1)教育实验必须要有一个理论假说;(2)实验的根本目的在于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3)实验必须控制某些条件;(4)真正的科学的实验是可以重复验证实验结果的。

  四、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

  1.(1)这种办学思想和做法不符合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2)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表述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的这一表述体现了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首先,国家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其次,我们要求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所以,名校不应仅仅依靠少数优秀学生为学校树品牌,而是应该建立在所有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再次,适应时代要求,我们要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破应试教育背景下“高分低能”的现象。

  2.(1)这段话指出了当前中国教育的弊端,当前中国教育趋向于分数教育(即应试教育),以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学生已经变成读书的机器,而失去了本身拥有的天赋,没有自我了。

  (2)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部分组成。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中国教育已经开始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注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热点推荐: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章节难易分析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章节习题

  小编推荐>>2016年告别盲目备考,233网校教研团队精心打造高通过率套餐班,全程内部锁分,保障一次过关!2016年教师资格高效锁分套餐班如下:

统考VIP班(¥480/套)
中学统考学科VIP班(¥680/套)
 中学教师VIP班         立即报名
 语文VIP班           立即报名
 小学教师VIP班         立即报名
 包含:(初中语文+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幼儿教师VIP班         立即报名
 英语VIP班           立即报名
 包含:两科(精讲班+习题班+真题解析班)

 适合:河北、山东、河南等24个统考区

 特色:1、为统考教师资格专业打造

 2、针对性的讲解必考点及重难点

 3、历年真题讲解及技巧点拨

 4、高含金量内部提分资料

 5、90%知识点全面精讲+配套习题

 协议:签约通关,不过免费重学

现在报名满300减50

立即试听

 包含:(初中英语+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地理VIP班           立即报名
 包含:(初中地理+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生物VIP班           立即报名
 包含:(初中生物+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化学VIP班           立即报名
 包含:(高中化学+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音乐VIP班           立即报名
 包含:(初中音乐+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立即试听

  学习交流平台:微信jiaoshi_233| QQ群 加入我们,分享学习乐趣!另外,还可扫一扫以下二维码,下载233网校手机APP,考试报考一手全掌握,迅速了解考试,还能随时随地免费做海量试题!!

教师资格证考试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