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中级会计师考试>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学习笔记

我国当前企业财务理论研究中几个重要问题

来源:233网校 2006年9月11日
一、引言
  1993年,随着“两则”、“两制”的出台,我国的企业财务与会计制度通过全面改革,进入了一个历史性的新阶段。就会计而言,这次改革是新中国会计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但从企业财务上来说,这次改革对我国传统的财务管理体制/制度,以及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就财务管理的政策与制度看,“企业财务通则”和分行业财务制度所规范的大部分内容,已经分别被公司法、商法、税法、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相关内容所取代;就财务理论的研究看,从1993年至今,我国企业财务理论的研究基本上是停滞不前的,明显落后于日新月异的企业财务管理实践。
  目前中国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处于以下三种状况.
  “拿来主义”。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翻译西方国家财务管理方面的教科书或著作,甚至是英文的影印件,介绍西方财务管理的发展历史与研究成果;二是通过对中国的企业财务管理实践的统计与分析来检验西方财务理论研究的假说或推论,如对中国资本市场效率的研究与检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在中国的运用,等等。
  “制度诠释”。主要是解释和研究中国财务管理与会计的关系,研究企业财务通则与财务制度的政策适用性和实际应用的问题。1993年财务与会计改革头几年的中国财务理论研究大都如此。
  “宏观与微观研究的脱离”。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很快,但由于股权结构的二元化,以及其他一些因素带来了许多的经济问题,中国的宏观经济学家、公共财政及金融经济学家们对中国资本市场,以及资本市场与宏观经济的关系的研究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资本市场的全流通问题,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国有资本经营,等等,但我们的微观财务学家们并未积极地参与或者说从宏观的角度/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对中国资本市场上的一些财务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
  我国企业财务理论研究中之所以出现“拿来主义”状况,很主要的原因是认识上的问题。不少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认为:我国改革开放前,或者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财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财务/公司财务,只不过是国家财政的一个分支或者说是国家财政在微观领域中的延伸。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企业逐步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财务才能够存在,以前的那一套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务理论已经不再适用,一切都应该推倒重来。先向西方国家学习,再开展自己的研究。
  财务制度的制订或解释主要是由政府管理部门负责,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遵照或参照执行,已经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理论研究;并且,政府部门制定的财务管理制度越来越失去强制性,适用范围基本上是国有企业,且很多政策内容已被会计政策、税收政策所规范。大多数理论工作者也逐渐对制度的解释失去往日的热情。
  至于宏观经济研究与企业财务理论研究的脱离,则反映我国财务理论研究与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老一代的财务学家,大都具有扎实的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功底,更是国家财政及金融理论研究方面的行家里手,能够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研究中国企业的财务问题。而我们现在的财务学教学或研究,大都侧重于会计学、公司财务等微观领域,很少去研究宏观经济中与企业财务密切相关的一些经济问题,不能做到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成功结合。
  改变中国企业财务/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这种现状已经刻不容缓。否则,我们何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财务理论体系?怀着这样的心情,我们不揣浅陋,撰写此文,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财务理论研究者与实务工作者们的高度重视,大家携起手来,一同投身到中国企业财务的理论研究中去,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与方法去研究不断涌现的财务问题,使中国的财务理论研究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相关阅读
最近直播往期直播

下载APP看直播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